国货崛起!化工巨头产能骤降,国内原料商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来
自疫情以来,国货之光一直是各日化品牌营销的爆点。不同于走“低价策略”的品牌路线,不少国货开始专注产品研发,着重讲好故事,做好产品,拉升了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同时,更给日化原料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从三季报业绩情况来看,以贝泰妮、珀莱雅、华熙生物等企业营收净利双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5.62%、35.96%、21.99%。

而上海家化、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等延续业绩颓势,归母净利润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水羊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降37.37%,青松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更下降了704.21%。

贝泰尼和华熙生物作为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储备、组织人才上有较深积淀,他们自身也都在积极努力拓宽产品线,谋求更广阔的市场利润空间。
据报道,贝泰妮将逐步向敏感性皮肤的防晒、美白、抗老以及敏感性皮肤的功效底妆等“敏感性皮肤 PLUS”产品线发展。

而华熙生物于2022年H1推出护肤品新产品约199个,相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6个,另有24项功能性护肤品板块研发项目;

作为日化龙头,贝泰尼和华熙生物不约而同地增加研发费用,锻造国货品牌明星产品,这对国内日化原料市场来说,是一只有力的强心剂。近年来,消费者对化妆护肤品的原料成分关注度日益上升,加上中国化妆品新规的严格监管,原料端可谓是最为受益。

化妆品新规下的原料报送码机制将会使原料与化妆品原料生产商进行绑定,报送码变更手续的复杂性以及变更带来的缺货等相关问题,让品牌更倾向于直接与原料生产商进行直接合作,导致整个经销的链条精简甚至直接对接。

诚然,国际龙头基于研发创新和配方支持,占据明显优势地位。例如巴斯夫,其原料体系齐全,原料和配方数量丰富,配方服务支持体系完善,更有帝斯曼 、德之馨、亚仕兰和禾大都是国际化妆品原料的主要供应商。

但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爆发,化企龙头生产运输成本上涨、停工停产、专利过期的影响,国内企业有望迎来扩张机遇,提高市场份额,国内日化产业链地位或将有所提升。各位日化相关的化工老友可以多多关注国货品牌新产品线的新需求,增加上架渠道。